“福州高新区的人才氛围很好,我们期又引进了一个智能光交互项目,正面向全国招聘多个领域的工程师。”继“百瓦级皮秒激光器开发”项目之后,来自南京的领军人才任策团队再次招兵买马,将在高新区这片创业热土上开启新一轮产业领跑。

人才是发展的战略资源。福州高新区紧盯人才高地谋篇布局,加快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带动了一批产业人才集聚成长,全力做优“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人才生态链。

找好作战员

为产业发展引来精兵强将

“我们的项目陆续招到很多专业对口的人才,还在对接一位光学或物理学硕士。多亏了实验室和高新区的帮助,把公司需要的人才顺利引进来。”闽都创新实验室领军人才任策博士面露喜悦地说,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亟需配备大量人才,在高新区招才引智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一支专业人才团队得以组建。

不久前,经过多轮全方位调研摸底和成果需求匹配,“闽都创新实验室院士专家福州县区行”活动在高新区启动,随即在全市各地陆续开展。闽都创新实验室专家与企业和创投机构搭建起面对面的交流台,共形成7项拟转化成果和4项揭榜挂帅项目路演,进一步推动了在榕科研院所产学研成果转化。

为发挥重大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高新区围绕数字经济、光电及生物医药产业,加快集聚一批急需紧缺人才,打造产业人才高地,引领支撑主导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人,共获123个人才称号。

人才兴则产业兴,精兵强将为做实产才融合文章打下了坚实基础。高新区通过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广泛摸排产业人才需求,并将就业创业服务延伸到线上、贯通到企业,帮助企业与人才精准对接。

今年来,高新区先后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建立全面、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持续推进“好年华、聚福州”行动,举办高新区福建师范大学专场校园招聘会,共提供4000余个就业岗位,约1000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描好路线图

为人才引进培育优渥土壤

“区里不仅送政策、送培训上门,还指导我们如何申请人才政策补贴。”兆元光电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公司现有半导体芯片制造等技术型人才700多人,设有技术和管理双通道晋升路线,灵活的“成长路线图”让大家明晰了职业规划、激活了成长内驱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保障。

留才重在留心。高新区不断创新出台人才政策,对标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在省、市政策和园区“7+8”政策基础上,构建具有高新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今年来,修订出台《福州高新区关于鼓励引进创业创新创造人才扶持奖励的若干措施》等新政策,为人才引进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

为战略提升人才格局,高新区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创新人才举荐机制。组建高层次人才举荐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家、专家担任引才大使,凝聚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助力“福建科学城”建设的整体合力。

党建引领,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依托一批重点企业和高等院校,高新区建立“高新邻+”党建联盟,通过党政领导深入一线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分类梳理成员单位在政策、人才、用工、资金等方面资源和需求。发挥毗邻大学城的优势,与12所高校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举办各类人才活动论坛、创新赛事,推进政校企深度融合。

为拓宽人才成长空间,高新区全方位推动高能台建设。每月召开一场人才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各相关部门持续加快推进大学生创业成果转化台建设和高端人才引进,全力推进闽都创新实验室、海峡实验室、福耀科技大学、专家服务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台的建设。

建好后花园

为留住人才营造最佳生态

安居方能更好地乐业,建好人才“后花园”,营造诗意栖居地,是留才、用才的关键一招。

“自从住进人才公寓,工作和生活都很舒心,归属感也越来越强。”海康威视“80后”工程师林生享说,去年他随公司迁入高新区,一站式办理了人才公寓申请。由于对这里的待遇和环境都很满意,他把妻子和两个孩子也接了过来,“房租按要求一月一交,我一次存了半年,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核心理念,高新区为人才创新创业配置最佳资源与优质服务,形成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良循环,已打造556套酒店式人才公寓,委托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入驻,持续提升服务品质。并在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台,做好一条龙服务。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应用,让高新区人才服务“水楼台先得月”。作为全市最大的高标准区块链产业园所在地,高新区积极利用区块链技术,独创人力资本产业服务台,提供多维度、更精准的链上基础人才数据。目前,该台已覆盖高新区2000多家企业、12所高校学生,以及多个医院等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实现约1000条人才数据上链,提供人才区块链档案与溯源、高层次人才隐私管理等功能。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福州高新区将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引才理念,聚集建设一支高水、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形成具有高新特色的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体系,打造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链条,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全面深度融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