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四
*王承书院士纪念馆
(资料图片)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始建于1964年,是我国唯一从事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和专用设备研究的研究院,先后成功研制出多种型号的装备和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用设备并实现工业化应用,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承书院士纪念馆内景-1
王承书院士纪念馆内景-2
王承书院士纪念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配套设施面积4827平方米(包含广场4260平方米、门厅337平方米、报告厅230平方米)。纪念馆整体视觉开阔,独立性强,具有明晰的展区划分和展陈设计,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手段讲述王承书院士的光辉事迹。纪念馆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讲解队伍,致力打造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先后组织开展《永恒的人生——王承书院士专题展》活动,组织原创话剧《王承书》累计演出20余场。
王承书是核物理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她是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及铀浓缩技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她一生三次为国改换专业,如古人咏梅,“三弄”中次第绽放高洁、坚强、谦虚的韵味。
初绽:脱颖而出的王二小姐
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刚刚过去,上海的一个书香之家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进士出生的父亲以《书经》给她取名为王承书。她自幼聪慧且素有主见,对数字情有独钟,所有的账目到了她的手里,都能梳理的井井有条,管家都打趣她是:算不错数的二小姐。
1930年,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系,作为班里唯一的女生,她的成绩一直位列榜首。在校期间,学校每年要进行淘汰,毕业前就只剩下4个人,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之后又用了两年的时间攻读硕士,直到卢沟桥的枪声逼迫她离开北京,辗转于各地。王承书曾回忆到,正是学生时代对帝国主义、反动军阀与反动政府的不满,培养了她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正义感。
王承书钟爱象征女性进步的裙装(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西南联大期间,她得知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巴尔博奖学金计划,已婚的王承书不符合资助条件,不服气的她直接致信委员会坦陈个人情况。鉴于王承书优异的成绩,她得到了入学通知书,师从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一起进行气体输运理论研究。
盛放:前途璀璨的明日之星
天安门广场的欢呼声传来时,王承书已经博士毕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她和丈夫张文裕(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都在美国政府禁止回国之列,他们只能等待机会。1951年,王承书和老师乌伦贝克创建了以他们姓氏命名的“WCU(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个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的公式,一经发表就轰动了世界;之后,她又证明了索南多项式,再次震惊学术界,乌伦贝克多次称赞她是“了不起的人才”。
王承书和丈夫(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中国穷,进行科研的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到别人把条件创造好,我要亲自加入到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面对老师的挽留,王承书表现的十分坚决。
1956年,刚回国的王承书连凌乱的家都没收拾好,就按照组织要求立即投入工作。当时,我国决定大力发展原子能工业,同位素分离是其中关键,44岁的王承书毅然决然放弃成就显赫的统计物理学和热力学专业,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铀同位素理论研究。改行二字,说起来简单,只有搞科研的人才明白背后的决绝与不计名利。而这样的事,王承书还要做两次。
王承书工作瞬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8年,我国开展受控热核聚变研究,时任三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希望由她组织这项研究,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为了快速熟悉新领域,她自学俄语,带领同事去苏联学习,在回国的火车上,她翻译了《雪伍德方案——美国在控制聚变方面的工作规划》,这本资料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我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重要书籍。
凭借过人的才华和努力,王承书很快成为我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还培养了第一批相关科研人才。当大家期待她进行更深层次研究时,她“消失”了。
暗香:半甲子销声匿迹
1961年,我国原子弹研制进入关键期,苏联却撤走所有专家并销毁了所有资料,只留下拆不走的厂房和机器。钱三强再次请王承书考虑是否愿意为国改行,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铀矿石中铀—235的含量只有0.7%,必须通过几千台机器的不断浓缩,才能得到满足使用需求的原子弹装料。王承书一开始也搞不懂,她只能找来其他人跟苏联专家学习的3本笔记,不断地学习和计算……
通过努力,王承书和团队最终为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高浓度装料,比原设计方案的时间提前了113天。9个月后,戈壁滩上传来了原子弹的爆炸声。
半个甲子的时间,她脱下钟爱的长裙,换上粗布衣服;离开幼子和爱人,奔波于办公室和戈壁之间;没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连给学生的著作审校也不愿署名。
晚年的王承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1994年6月18日,她平静地离开了。遗体捐献给了医学研究单位,书籍和资料送给了华北六〇五所(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的前身),点滴积攒的约10万元存款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零存整取的7222.88元上交了最后一笔党费。
王承书在国家百业待兴的“冬天”回归,燃烧自己的生命与才华,又在“春天”到来时隐去,悄然守护祖国的核事业,直至落英作春泥,以她的精神继续滋养和鼓励一代又一代人矢志不渝、为国奉献。(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