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于6月15日公布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其中,消费数据表现牵动人心。因为,针对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的表现,新一轮促消费政策从中央到地方迅速铺开,其中,亿元消费券举措被寄予厚望,期待成效。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5、6月份的经济表现对全年经济承上启下、稳住经济大盘尤为关键。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冲击,我国经济多方承压,其中,撬动消费端对于稳住总需求,释放更大发展活力关系重大。

消费券发放受追捧 需求释放可期

扭转持续收缩的需求形势异常迫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涨幅与上月相同;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4%转为下降0.2%,显示需求收缩进一步加剧。相较于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1%运行于温和上涨区间的表现,虽然4、5月份需求有所释放,但收缩趋势未根本扭转,仍需政策干预。

这其中,发券促消费正逐渐成为今年中央到地方的常规手段。数据显示,前4个月,全国已有至少20个省份通过发券促消费,总金额超过34亿元,促消费卓有成效。这也让新一轮消费券发放有了更多底气。

“消费券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达到直接减免部分费用的目的,同时购买的服务并未受到折损,效果上等同于增加了居民消费支出,助力相关行业复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于现金红包派发,消费券意在增加具体消费行为,对相关消费券支持的行业能够带来定向支持。

在汪浩看来,像餐饮等实体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需要采取多种手段予以支持,如消费券发放、房租减免、税收减免等。

“凸显针对性”是此次各地亿元级消费券发放的鲜明特征。比如,北京、成都等多地消费券除普遍支持相关线上购物场景外,还支持线下餐饮、商超、汽车、健身、演出、景区等多元化消费场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以来本土疫情多发频发,波及全国多数省份,居民外出购物、就餐减少,非生活必需类商品销售和餐饮业受到明显冲击。从5月份的CPI数据可以看出,疫情期间线下服务消费减少,线上服务消费需求增加,电影及演出票、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2.6%和0.7%,网络文娱服务价格上涨2.4%。

多机构预测5月份消费降幅将大幅收窄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丛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券作为直接补贴,主要依赖于地方财政收入中的税收结余,其本质是政府财政的支持和减税行为,是一种有效促消费、稳增长的政策工具。

“借助发放消费券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是当前的必要举措之一。”丛屹认为,其对消费市场的刺激作用也将在一定时间内逐渐释放。

也因为此,市场对5月份的消费数据抱以期待。多家机构预测,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仍会呈现下降趋势,但降幅将大幅收窄。

“对消费市场而言,虽然短期刺激手段会带来一定成效,但长远看,促消费仍须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教授王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消费市场向好的前提之一是国内消费需求真正对供给形成引领。他认为,供需双方要维持优质互动关系,需要强有力的供给不断提升产品力,确保商品服务市场需求预期,如此在需求引领下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汪浩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渐好转,在稳就业、促消费等多举措支持下,未来消费市场的平稳修复值得期待,消费对总需求的带动效应也会日益显现。(记者 童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