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一位老人乘坐公交时,因不懂智能手机操作,难以完成扫码、亮码要求,最后无奈转身下车。一句“不耽误大家了”,让人听了颇不好受。

出入公共场所扫码、亮码,本是提升疫情防控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屏幕上点点戳戳,对年轻人来说是小事一桩,可对上了年纪,尤其是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而言,却是难上加难。犹记健康码推广之初,一些老人因一“码”不通出行受阻就频频引发关注,许多城市为此出台了适老化方案,比如反向扫码、手动登记等等。然而直到如今,类似情况下还有老人“被迫下车”,证明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

信息化时代,各类智能应用充斥生活,这当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种种应用给各个群体带来的感受却很不均等,网约车占据主流,老人路边扬招愈加费劲;看病问诊电子化,老人常在自助机前束手无策……“数字鸿沟”让一些老人的生活反而不那么方便了。如果说时,搞不定新技术新事物的老人尚可通过付出更长等待时间等实现诉求,那么面对扫码、亮码这样的刚需求,他们难免会遭遇更多尴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去。技术更迭日新月异,其实谁都有可能“掉队”。这也意味着,为不同人群保留生活服务的多元通道,将是一个常态化课题。医院挂号,能自助也要留“窗口”;出门打车,能网约也得能扬招;日常采买,能扫码也须能用现金;扫码、亮码,替代方案应当普及……以多元服务适配“技术落差”,才能回应好每个群体的生活诉求,保护好每个群体的基本权益。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不让“数字鸿沟”绊倒老人,考虑周全以便利各个群体的社会生活,这是以人为本的使命所在,也是现代城市的温度所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