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生态低碳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高级形式,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主攻方向。要处理好降碳和保供的关系,通过生态补偿、排放权交易实现减排,通过乡村旅游和公用品牌把良好的产地环境变现,将生态红利变成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还要减碳、固碳并举,打造生态低碳农业产业链。
低碳正成为农业领域的热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近日,浙江省轻工业质检院发出首张农产品碳足迹评价证书,贵州省遵义市第一张茶园碳票发行。
很多人感受到,刚刚过去的2022年,农业低碳变革正加快走进生活。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成立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认定了广东省首个碳中和食品。浙江省嘉兴市发出全国首个葡萄碳标签。淮安市洪泽区成为江苏省首个在农业领域进行碳汇转换的县区。
生态低碳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高级形式,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主攻方向。无论是农产品碳标签还是农业碳汇转换,都是引导农业低碳生产的有效手段。以“碳标签”为例,其以标签的形式将商品在生产、运输和处置全生命周期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用数据表示,直观显示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可以倒逼种植户优化生产方式,推进减碳进度。
总体看,我国生态低碳农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不少困难。一方面,治存量、遏增量任务繁重。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较粗放,农业生态环境欠账较多,优质生态农产品供给不足,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矛盾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减排放、促低碳要求迫切。生态低碳的理念还不够深入,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刚刚起步,种养业绿色生产和低碳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低碳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
长期以来,减排降碳主要关注工业部门,对农业领域的重视不够。其实,农业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巨大的碳汇系统。与其他产业不同,农业减碳更复杂。农业的生产对象是生命体,具有一些不可更改的自然属性,如稻田的甲烷排放、反刍动物的肠道发酵。农业的生产场景是大自然,使用碳捕获技术成本极高。但同时,农业又是生态产品的供给者,农田、森林、草地等可以抵消部分减排难度大的碳排放,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碳中和的成本。
今后,要从三方面推进农业减排固碳。
要处理好降碳和保供的关系。保供给是农业的天职。发展生态农业不是不要保供,恰恰是要更高质量的供给。发展低碳农业也不是不要产能,恰恰是要更健康的产能。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都在提升,促使农业生产规模、开发强度持续提高,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可能带来更多的排放。因此,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离不开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展了许多实践,比如水肥一体化,能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又如秸秆多元利用,能减少排放,还可以固碳。今后要强化农业补贴的绿色生态导向,强化农业绿色低碳技术集成运用。
要把农业碳票变成农民钞票。由于农业经营分散、过程复杂,碳排放核算相对困难,使其难以被更多碳交易市场接纳,导致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减排激励。今后,推进农业低碳生产,应把握好三大红利。一是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减量,带来生产成本降低;二是农产品品质提高,带来优质优价;三是产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区域公用品牌效应。要通过生态补偿、排放权交易实现减排,通过优质农产品认证实现优质优价,通过乡村旅游和公用品牌把良好的产地环境变现,将生态红利变成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要减碳、固碳并举,打造生态低碳农业产业链。一手抓减碳,优化稻田水分管理,推广科学施肥方式,改进畜禽饲养管理,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减少种养环节温室气体排放。一手抓固碳,加强退化耕地治理,推广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农田碳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等高效生态渔业,开展贝类藻类养殖,实现渔业生物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