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湖南西部的芷江侗族自治县,有一道名为“东莞炒米粉”的小吃,是当地早餐摊和宵夜档的“常客”。

4年前就从东莞“移师”芷江的华晨电子负责人杨小英,她的事业也如同这道小吃一般,与这个湘西小城深度绑定,融进了助推当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热潮中。

作为一个位置偏远的山区县,芷江何以吸引一大批杨小英这样的企业家投资建厂?又如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了新一轮跨越发展和产业科学布局?近日,记者走进芷江工业集中区一探究竟。

引“凤”来

作为一个新兴的县级园区,芷江工业集中区距离县城有20公里,位置不算太好,但峰祥电子还是选择在这里扎根。

“本来准备去别的园区,前后谈了半年。后来经客户推荐到了这边,半小时敲定!”峰祥电子总经理罗世利笑称。这家主打塑胶电子产品的公司,在园区二期厂房尚未交付时就已提前进驻。罗世利初来园区时,二期厂房还没开始封顶。

罗世利将选择这里的原因总结为两个字:实在。除了一一兑现承诺的各项优惠政策,园区还在只有峰祥电子一家进驻的情况下,提前通水通电,平整好路面,并妥善解决了企业管理人员的饮食、住宿等一系列“麻烦事”。

杨小英有着与罗世利类似的感触。她至今记得,为了邀请自己到芷江办厂,县里和园区的领导曾先后5次找上门,“踏破门槛”换人心。2018年,杨小英自带技术、项目、资金,在还是“芳草萋萋”的园区成立了华晨电子。

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发展一个、辐射一片。“政策不足服务补,硬件不行软件补。拿不出其他园区优厚的政策,我们只有用诚意打动企业、用服务留住企业、用专业征服企业。”芷江工业集中区党工委书记杨卫星说,去年1月至10月,芷江工业集中区引进8家工业企业,预计新增年产值10亿元。

筑新“巢”

“杨大哥,我这边出口单子急,还要100人,你得帮我想想办法!”见到杨卫星,90后芷江人唐杰开口第一句就是找他“要人”。

唐杰之前一直在深圳开公司。2020年,与园区多次洽谈后,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回到家乡创业。谈起回乡初衷,唐杰坦言:除了看重芷江“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诚意,逐年增加的成本也是他离开深圳的重要原因。

唐杰的公司主要生产LED背光源、LCD液晶屏、LCM液晶显示模组等产品。近年来,随着与东南亚企业的竞争加剧,他所从事的行业也告别暴利,走向薄利多销模式。他不得不通过提升自动化来提高产量,并降低用人成本。

“芯片荒、材料涨价等多种因素叠加,节约成本成了产业转移的重要动因。”据正向科技副总裁杨新民介绍,他2006年初入公司时,昆山厂房租金是8元/平方米,如今涨到了30元/平方米。一方面是沿海城市用工成本、厂房租金逐年上涨,另一方面产业转移承接地推出了各种税收奖补政策,越来越多企业踏上换“巢”路。

为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园区每年组织集中招工活动,多方位多渠道确保企业用工需求。恰逢招聘日,记者看到,园区企业纷纷在显眼位置挂出招聘横幅、宣传画。“目前还有500多人缺口,保证会招聘到位。”杨卫星说。

扬远“帆”

“咱们一起投2.5亿元,我来做具体管理,你负责渠道对接。”杨小英坐在办公桌前踌躇满志,对面坐着她的合作伙伴陈先锋。说话的工夫,两人已经达成了一个共建电子元器件配套厂的合作意向。

“三期的厂房,我给你们提前预留好!”坐在一旁的杨卫星见状,连忙回应。

“我们承接产业转移,不是来者不拒,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要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当前,芷江工业集中区正围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农产品精细加工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产业定位,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这种有助于延伸产业链的合作,杨卫星乐见其成。

目前,芷江工业集中区已形成以华晨电子为龙头,正向科技、旭阳显示、积成电子、航宇半导体、博为电子、和平光电等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统计显示,2021年,芷江产业开发区预计技工贸收入完成48亿元,同比增长55%;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达120%。

园区三期2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征拆和4万平方米的安置区建设已全面启动。“三期规划了生产区、生活区,功能将更加完善。”据杨卫星透露,一批上市公司正在与园区洽谈进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