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鸡贼的算法,一次次戳破了所谓技术中立的谎言。

随着互联网平台流量红利见顶,不少平台意图通过社交裂变式、个性化定价等方式进行拉新或促销。然而,提现层层设槛,拉人头砍价总差“最后一刀”,忠实老用户反遭价格歧视……消费者一步步踏入平台的心机与算法陷阱之中,本应以人为本的技术,却成了损伤用户权益与体验的“利刃”。

靠算法算计人心,鸡贼算法贻害甚广。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82.37%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普遍存在。《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七成受访者感到自己被算法“算计”。

一个共识越发清晰:是该给鸡贼算法套上“紧箍咒”了。今年3月,《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开始施行,要求互联网平台在算法推荐上提高透明度。时下,多款APP均已上线算法关闭键,允许用户在后台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不过,大部分APP都把“个性化推荐”关闭键埋得比较深,只有在隐私、广告相关的设置选项中才能找到。这般小心机,说白了,就是算法用起来雷厉风行、改起来拖泥带水。

3月17日,国新办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会,相关部门明确提出,督促整改算法不合理应用带来的“信息茧房”“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影响网民生产生活的问题,切实维护好网民合法权益。有法可依之后,只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假以时日,自然不用担心互联网平台重提“企业社会责任”的智慧与自觉。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鸡贼算法不能靠着鸡贼过一辈子,“浑水摸鱼”的阶段过去,如果还不能跟上规矩与秩序的步伐,“裸泳”的代价迟早是鸡贼算法不能承受之重。让法规“长牙齿”,让执法“秀肌肉”,本该中立的技术才能真正坐稳屁股与身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