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经济疲软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挑战,重振经济雄风也应是我们当下和今后一段时间压倒一切的任务。为鼓舞信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决定和措施,极大推动了投资环境的改善。但是一些人仍然缺信心,原因何在?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重视。

第一,我们社会对 " 政治正确 " 的整体认知没有跟上形势,抓好经济就是当前的最大政治,这一点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没有确立下来。有些机构和领域出台的新工作措施与中央提升经济活力的根本工作方向形成了客观上的对冲,或者成了分散注意力的横炮。这让一些人、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产生了不明确感和不确定感,所以围绕经济的犹豫和观望并未得到根治。

第二,行政权力过大、在一些领域对法治造成消磨和干扰的情况有待进一步治理。必须坚决确立法治在我国社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抓各项工作也须在法律的规约下进行,社会确信这一点非常关键。否则的话,很多人会担心行政权力在一些时候和领域可能被非正当使用,比如担心行政权力随意决定一项投资的命运,为了一个地方行政机构的安全而牺牲投资的安全,以及选择性执法,等等。要不断打消民营企业的这种担心。

第三,民粹主义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各地政府和很多部门往往会对民粹的激进要求让步、妥协,民粹主义有了在一定程度上绑架各地治理措施和解决突发事件方案的能力,这增加了社会的动荡感,同样在负面影响人们对未来的稳定预期。

最后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公众信心的侵蚀。当人们看到一些机构和官员实际 " 躺平 " 时,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会增加一个很严重的负量。

所以,我们抓经济、促信心一方面要出台强有力的措施,用好各种经济杠杆,同时还要抓好综合治理,让我们的社会氛围围绕经济建设燃起来。我们国家经历过各种困难,过去几十年也没有轻松过,但只要每个时期都找准问题,实事求是地出台措施予以解决,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现在政府出台的许多措施正在经济领域不断渗透,其他社会性调整需要及时跟进,最终形成围绕振兴经济全社会的活力大释放。那样的话,我们不仅能够解决眼下的经济问题,还将为塑造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后劲做出新的建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