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首次发布后,9月6日,《中国营商环境指数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京正式发布。蓝皮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公共服务、市场环境、政务环境、融资环境、普惠创新等5项内容。在去年评价篇基础上,新增了城市案例篇章内容,并全面更新了监测数据信息。

发布会上,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副秘书长、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刘澄表示,和去年相比,各地的营商环境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就是“中部地区在持续优化中,西部地区在不断提升中,东部地区得到了持续巩固”。


(资料图片)

省级指数得分

沿海表现突出

蓝皮书显示,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营商环境差异显著:东部营商环境最优,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薄弱。整体上看,沿海地区表现突出。

如果按照我国地理上的七大区域进行营商环境比较,其指数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东北和西北。其中,华东地区营商环境指数均值为74.02,远高于全国总体均值62.76。华北地区营商环境均值为65.53,稍高于全国总体均值。其中,北京、天津处于全国上游水平;河北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华南地区三省区营商环境指数均值为65.45,稍高于全国总体均值。其中广东省处于全国上游水平,海南和广西位居全国中游水平。

华中地区河南、湖北、湖南三省,营商环境指数均值为64.34,略高于全国总体均值。整体上看,三省的政务环境相对弱势。

城市指数得分

东中西呈阶梯分布

各城市营商环境测评结果显示,2021年一线和准一线城市营商环境依然领跑。指数得分前100位的城市,绝大多数位于“胡焕庸线”东南方向,共同特点是人口密度大、城镇化水平高、有良好的经济金融基础,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普遍较高。

结合各城市营商环境测评结果,按照地理区域分析,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营商环境水平呈现阶梯特点分布。从指数得分前100位的城市数量上看,华东地区遥遥领先,共56个;华南地区12个;华北地区8个;西南地区8个;华中地区7个。

按照省份来看,2021年全国营商环境指数得分前100位的城市有49%分布在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4个省份。

在我国19个国家城市群中,整体来看东部沿海城市群指数得分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城市群,包括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

指数较高县市

集中在沿江沿海

蓝皮书显示,从区域来看,指数得分前200位的县市主要集中在以长江经济带为横轴、以沿海地区为纵轴的“十字架”地区,尤其是两轴交叉的长三角地区较为集中。其中,沿海地区有145个,占72.5%;长三角地区有96个,占48%;长江经济带地区有129个,占64.5%。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强省强县、相对集中”的特点。

总体来看,各县市都在积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县级行政区域在营商环境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营商环境地区性差异较大,存在巨大的不平衡性。

分析发现,县市营商环境的优劣与经济实力的强弱成正比,营商环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营商环境欠佳的地区,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经济发达县市要想保持其领先优势,必须要持续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而经济发展不理想的县市要想甩掉落后的帽子,须下力气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经开区营商环境

与地区“硬实力”“软环境”相关

截至2021年底,我国现存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230个。蓝皮书通过深入探究国内外营商环境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情况,建立了经开区营商环境结果性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产业基础、要素成本、政务环境、开放程度、人才教育、基础设施6项一级指标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分解出21个二级指标。本次评价共纳入217家国家级经开区,其他因统计数据缺失未纳入评价范围。

测评结果显示,指数得分前100位的经开区分布在全国24个省份,其中,江苏有21个,浙江17个,山东9个。这些经开区多位于东部沿海、长江经济带等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这些地区“硬实力”和“软环境”均较为理想,对营商环境重视程度相对较高。

高新区营商环境情况

更多考虑特色指标

截至2021年底,共有16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遍布在全国30个省份。为了客观反映国家高新区的营商环境情况,蓝皮书设计了产业基础、要素成本、政务环境、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基础设施共6个二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

测评结果显示,指数得分前100位的国家级高新区分布在28个省份。其中,江苏数量最多,达到17个;广东、山东均有9个。

从地域上看,中部地区有25个,表现较好的指标是要素成本,表现稍差的是政务环境,表明中部地区政务水平有待提高。西部地区有16个,表现较好的指标是要素成本,表现稍差的是科技创新,表明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高新区营商环境评价除了考虑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等体现经济基础的指标外,会更多地考虑要素成本、科技创新方面更能突出高新区特色的指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