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从“民族工业厂区”到“国际科创乐园”,站在历史的交汇处,中以(上海)创新园,正在以一种别样的方式,续写着属于普陀的荣光。
跟随普陀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的步伐,一起走进这处承载了普陀历史和未来的“特殊地标”背后的故事。
【资料图】
中以(上海)创新园(原英雄金笔厂旧址)
追溯民族创新的脚步
接上光荣的一棒
在中以创新园(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强浩的眼里,这处他正在夜以继日奋斗的地方,承载了很多历史的荣光。从1954年开始,这里就是英雄金笔厂的厂房。作为传统民族品牌英雄金笔,很多人小时候都用过,这个品牌对于国人,尤其是上海人而言,是一种自豪。
英雄金笔厂的历史照片
这处自带“光环”的厂址,在2014年因桃浦地区转型发展需要被桃浦智创城正式收储。“厂区正式移交的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是2016年的8月21日,那一天中国女排夺冠了。”对强浩而言,这一天也意味着他从历史的手中,正式接过了“民族创新”的光荣一棒。
这里有着创新的光环。如何接好这一棒?
为了适应桃浦地区转型发展的需求,第一步,就是要对老厂房进行改造。“我们请了很多专家来论证,一种意见是要直接拆掉,以满足规划中的商业办公用地需求,一种意见就是要将这处历史文化建筑保留下来进行改造。”强浩回忆说,最后在多方专家的几轮论证下,一致认为,这个厂区代表了中国尤其是上海历史上民族企业的发展脉络,作为风貌保护整建制地保留下来。
老厂房加固改造的过程中,中以(上海)创新园选址到了这里。此举,让这片土地正式接过创新的“历史接力棒”。
既要保留历史风貌和民族特色,同时又要融入国际潮流,匹配在这里打造一个中以两国的科技创新高地的需求。强浩带着团队开始各处征集改造方案。“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和我说,需要Wework的办公环境,于是我们就在第一轮次的改造过程中,拿出两幢楼将内部空间改造成了小格子的空间,每引进一家单位都会先为创业者提供1至2间,慢慢地企业成长了需要更大空间了,我们再重新安排。”强浩说,而针对一些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科创企业,我们也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匹配。
园内办公空间、入驻企业
上海普陀站在历史的“巨人肩膀上”
但融合创新才有未来
今年12月,中以(上海)创新园将迎来开园三周年的纪念日。日前,园区已经集聚了近90家企业和机构,今年6月,也成功纳入了上海市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培育体系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
在强浩眼里,打造这所园区的关键之处在于“融合创新”的特色。而这其中,这里有着全区首创的“驻点式”知识产权服务,园区的工作人员和区知识产权所合署办公。
在普陀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监管所副所长祝昊的眼里,在这里办公,连接了历史和未来,发挥了知识产权所的明显效用。“原来这里的英雄金笔,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作为一个老字号品牌,它也承载了我们国家很多技术进步的需求,而现在这里成了一所科创园区,创新的概念更广泛了,我们知识产权所能够站在一个连接中外的桥梁上保护创新、鼓励创新,能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祝昊告诉记者,开园两年多的时间,园区已经集聚近300项各类知识产权。
中以(上海)创新园,是普陀区的两大金字招牌之一,也是目前上海市唯一一个以国别为命名的园区。这所园区日常大概有400多人在此办公,为此这里就需要很多配套。这其中,最具“融合创新”特色的就是以色列科技文化沙龙。
以色列科技文化沙龙内正在举办活动(资料图片)
在这里,中以两国的文化元素集聚,更是通过文化展示、艺术体验、分享互动、娱乐休闲等多维度空间价值的释放,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活动:专题画展、读书会、沙龙等等。“刚刚开始的时候这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但如今我们看着这里的人气越来越高,而我们沙龙的目标就是不断制造气氛,吸引更多创新乐业的人来这里。”以色列科技文化沙龙负责人颜明华说:“在这里,我们打造的是一个未来,融合科技与文化创新的未来。”
站在历史的交汇处,中以(上海)创新园的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