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北京商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的现场,包括位于长安街西单商圈的更新场项目以及位于石景山的模式口项目。就在前两日,首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刚刚在石景山首钢园落下帷幕,北京城市更新联盟也在论坛上宣布成立。当城市更新成为重点议题,减量发展的北京在城市更新实践上都做出了哪些创新?
【资料图】
商业圈里的“城市森林”
位于西单路口东北角的西单文化广场,曾经是许多年轻人的休闲购物必选之地,随着商业模式的进化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商铺摊位为主的商业模式已经不再适宜北京的发展,在北京正在从“增量发展”改变为“存量提质”的时代背景下,华润置地打造的西单更新场项目也颇具亮点。
“减量、提质、增绿是此次项目的整体基调。”此次西单更新场项目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原有的广场是有四层,按照北京市的总体规划,做了一个减量,把原本的四层变成了三层,为的是增加土层厚度,种植更多的绿植,打造出1.12万㎡城市森林,地下三层打造出6000㎡高品质潮流商业。实现城市价值、休闲价值、人本价值多维度价值再造,从而进一步提升西单商圈及长安街沿线的整体城市界面更新。
而对于更新之后经营面积大幅减少,华润如何保持项目的活力和可持续的问题,华润置地表示,西单更新场在后续的经营中注重向三个方面要效益,一是向青年客群要效益,让年轻人重回西单,在此活动消费。二是向一线品牌要效益,增加品牌变化频次,紧抓潮流更迭。三是向公共空间要效益,把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变身展示发布场所,有效增加经营面积。
“从开业来的运营情况看,更新场的运营数据非常出色,也带动了西单商圈的活力与焕新。”更新场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整体减量
不但要有现代化的商业潮流中心,北京作为一座文化古都,在城市更新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样至关重要,在此次2022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中,位于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也为城市更新在文化保护上做出了很好的实践。
模式口过去叫“磨石口”,因盛产磨刀石而得名。1923年,因成为“北京第一通电村”,商业繁荣,所以改名为“模式口”,意为诸村之模式。拥有着国家级文保单位“法海寺”和“承恩寺”,文化底蕴可谓十分丰厚。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一直秉承的就是不搞大拆大建和减量的原则。“泰福恒公司模式口项目技术负责人常娜向记者表示,在更新上按照“一院一方案”进行了更新改造,最大限度保留历史文化的传统样貌,同时探寻符合历史、现状及未来需求的有机更新之路,重点保留历史街区肌理,整体减量,做好街区修缮,推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重现繁华。
在提到模式口下一步计划时,常娜表示,下一步将紧抓“十四五”和后冬奥时代战略机遇,继续全方位、高水平推动规划落地,讲好模式口故事,加快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的建设和运营,推进院落的更新改造,提升街区商业水平。使模式口成为风貌保护、文明传承、生态宜居的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
就在一个月前,北京市住建委也在官网对多部门联合起草的《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启动征求意见,内容包括五大类十二项。五大类分别是居住类、产业类、公共设施类、公共空间类和区域综合类,十二项内容分别为老旧平房院落、老旧小区、危旧楼房、老旧厂房、低效产业园区、老旧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老旧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公共空间和区域性综合中心。通过上述工作达到居住类解危排险、提升品质,产业类存量空间提质增效、公共设施类保障安全运行和补足短板、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区域综合类实现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片区可持续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城市更新案例出现在北京。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孙永志/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