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委会、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碳中和背景下城市与产业发展研究’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


(资料图片)

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机遇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在题为“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报告中,探讨了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在他看来,推进高质量发展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路径,他从增长方式、生活方式和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潘晨光以“中国人的生态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探讨了中华文明中孕育的生态文明理念。他认为,在关乎人类命运的大生态环境问题,各方应在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于法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及实践路径做报告。他认为,“双碳”目标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从“产前”绿色投入品开发使用,到“产中”绿色技术模式的创新,到“产后”农业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全链条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物流量的减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成金华以“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为题,认为自然资源管理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厘清和明确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统一管理、系统管理、协同管理等管理理论,以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资源管理责任制度等重要制度内涵。

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一是要坚持双轮驱动,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拓展“两山”理论,三是坚持协同互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四是要坚持制度创新,让GEP“硬”起来等。

地方探索步伐加快,为“双碳”目标实现探路

三峡大学党委书记何伟军结合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研究成果,在题为“流域综合治理与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报告中指出,流域综合治理是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综合调控水量、水质、水生态等多要素,最大限度地实现“个别指标去极值化”和“系统均衡”目标,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水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大华聚焦“积极探索实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贵州省的初步实践”主题,认为要从提高技术战略定位、探索设立碳中和基金、构建实施碳中和项目运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跨行业—部门的运行协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为资源型地区的碳减排提供政策框架实施路径。

水利部国际小水电中心副主任岳梦华以“小水电生态产品价值及其指标体系研究”为题,从小水电发展概况、生态产品价值、小水电生态产品价值研究等方面做报告分享。通过分析和梳理深圳盐田区、厦门市等国内10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或标准以及根据浙江丽水市的典型案例分析,他阐述了小水电工程特有的生态产品价值贡献。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选择宜昌破解“化工围江”的典型案例,基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区域经济主体,以及土地、资本、劳动、用能指标、正式制度等要素配置两个视角的分析,指出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重视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并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高端化、多元化和绿色化的产业体系,重视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文传浩在“三新一高”背景下三峡库区的城镇更新研究报告中认为,“三新一高”对库区城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升城市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引导库区人口梯度转移、推动库区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减污降碳和协同增效、优化库区基础设施、科学划分四类空间等方面更新内容。(余威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