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过万亿元,常住人口过千万,超三分之一的世界500强企业在长沙投资兴业,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9月20日,“长沙·非凡十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过去十年,长沙经济全面迈入高质量发展赛道,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长沙的全球影响力、全国竞争力、区域引领力、全省辐射力明显提升。

实力更强:“四个中心”特色鲜明

十年来,长沙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抢占“三智一芯”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1+2+N”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强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工程机械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汽车保持领跑态势,先进计算、先进储能材料等加快崛起。

经济总量过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千亿元,常住人口过千万,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长沙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99.9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3270.70亿元,跨越7个千亿元台阶,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分别跃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3、第8和第15位,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全部进入全国城区经济百强行列。

科技创新成为新引擎。长沙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总量近4000亿元,位居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第12位。创新平台从十年前的300多家增长到1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从十年前的825家增长到5218家,创新能力跃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8位。

城乡融合呈现新气象。长沙以区域协调为统揽、“双五”工程为引领,围绕“一江两岸、跨江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机场迈入“双跑道双航站楼时代”,高铁迎来“双核驱动时代”,地铁驶入“网络化时代”,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特大型城市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

区域合作取得新突破。长株潭都市圈成为国家正式批复的第4个都市圈,朝着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迈出重要步伐。深度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长沙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出圈”“建群”,深度融入“双循环”。

魅力更大:市场主体逾150万户

过去十年,长沙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548.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780.3亿元,年均增长近20%;贸易伙伴遍布全球227个国家和地区,中非经贸博览会、博鳌经安会等国际盛会落户。

长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五链融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长沙营商环境居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第9位,连续3年居中部地区首位;在上一轮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7项指标获评全国标杆,是营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长沙通过纵深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不断固化“放管服”改革成果。权力做到“能放全放”,向区县(市)、园区下放市本级行政权力628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让“一枚印章管审批”走进现实,赋予园区全链条闭环管理权限,为发展注入更强动能;流程做到“能简则简”,400多项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已惠及1850余万人次,跨域通办、极简快办、就近好办已成为长沙政务服务新常态;加快建设“无证明城市”,精心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12345热线整合升级成为全市政务服务“总客服”,更好的政务服务环境成为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

长沙出台务实“硬措施”,营造最优“软环境”。截至今年8月,市场主体总量达150.3万户,比2012年底的46.5万户增长2.2倍。特别是今年前8个月新设市场主体23万户,增量增速均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二。

质量更高:280余万各类创新人才集聚长沙

近年来,长沙上市公司实现了“质”“量”双升。截至9月15日,长沙共有A股上市公司(含过会待发3家)83家,数量位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省会城市第五。

长沙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30288元、15057元提升至62145元和38195元,实现倍增。

长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以年均3.0%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7.8%的经济增长。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优良率从2013年的53.7%上升至2021年的83.3%,“一江六河”水质优良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55%,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三。

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长沙,近几年成为全国人口净流入最大、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吸引了280余万各类创新人才集聚长沙,人才的大规模流入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