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农村,建设乡村就业工厂或车间,带动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图为工人在一家木质包装产品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

柴洁 本报记者 | 潘晓娟


【资料图】

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保持前瞻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称,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积蓄,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下一阶段,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效能,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物价总体保持平稳。央行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投放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稳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增强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政策利率引导作用,6月、8月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分别合计下行20个和25个基点,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继续落实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

三是持续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作用。在用好现有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多项阶段性工具,延期房地产“金融16条”有关政策适用期限,并推动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和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落地生效。

四是兼顾内外均衡。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坚持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

五是强化风险防范化解。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风险,构建分级分段的银行风险监测、预警和硬约束早期纠正工作框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结构性工具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报告》显示,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调整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截至6月末,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6.9万亿元,约占央行总资产的16%,与欧元区、英国和日本等相似金融体系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报告》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先用于最需银行资金支持的领域,持续支持普惠金融、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报告》显示,6月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5658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为14231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累计提供激励资金498亿元,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增加普惠小微贷款2.7万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433亿元、1648亿元。

另外,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是今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力点之一,精准施策,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助力稳定消费、投资和宏观经济大盘。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至2024年5月末,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保交楼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报告》提到,落实好房地产“金融十六条”,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加大对住房租赁、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在试点城市落地。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对于2022年设立的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工具面临陆续到期情况。对此,《报告》指出,这些工具退出后,存量资金可展期,使用期限可达3~5年,最大限度实现“缓退坡”。

人民银行表示,下一步,结构性工具将进一步“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根据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调整优化,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必要时创设新的工具,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明确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积蓄,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效能,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稳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继续实施好存续工具,对结构性矛盾突出领域延续实施期限,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支持力度。

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挥好金融在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中的积极作用,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综合施策、稳定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稳步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