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简历上一段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是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敲门砖”。DT财经近日发布的《2022实习态度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在校生都有过实习经历,其中大多数人实习过1—2次,有3—4段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占比7.9%。

是不是实习经历越多,对就业越有帮助?当前,已经出现“实习内卷”现象,有一些学生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实习,还有一些中介向学生兜售有偿实习,花钱即可获得大厂实习经历。

针对当前存在的实习焦虑现象,大学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个性,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做好时间管理。实习要重视的是从中获得的经验、成长,而不是刷经历,更不能弄虚作假,花钱买来的实习经历,非但不能为择业加分,还可能成为诚信污点。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看重的并不是有多少实习经历,而是求职者所展现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大一可不可以开始实习,要看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学生所学专业。如果学校专业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那么学生大一起找实习机会无可厚非。如学商务英语、酒店管理的学生,在大一时去找相关实习单位,也会受到企业欢迎。但是,如果大学实行通识教育,重视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那么,学生从大一开始实习,有些操之过急,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如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基础学科的学生,就难以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更多的是找与专业无多大关系的兼职打工机会。

怎么选择实习,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有的大学生没有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选择“随大溜”,同学去实习,自己也去实习,可由于实习的动机、出发点不同,实习的收获也不一样。选择在大学毕业时创业、就业的学生,多参与实习有利于他们了解社会、市场,促进就业、创业。而准备在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过早开始实习则与其规划并不符合,研究生招生单位更看重的是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科研经历。也就是说,每个大学生要有相对清晰的大学生涯规划,实习则要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实习时机和内容。为此,大学要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我国教育部要求每所高校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就应该发挥指导学生理性规划的作用。

进行实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但是,有不少大学生,认为越早实习越好,实习经历越多越好,这是错误的认识。大学生实习,首先不能影响自己的学业,逃课到校外实习得不偿失,因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其次不能功利对待实习,有的学生为了让自己简历更好看,花钱买实习机会。这是当前必须警惕的问题。有中介机构与大企业内部人士里应外合,一方面给大学生制造实习焦虑,一方面兜售大企业实习机会,通过运作有偿实习牟利,这样既破坏公平的实习竞争,还导致实习失去应有的价值,除了进行背景包装之外,并没有真正提升个体的能力。

因此,大学生选择实习,要重视实习的内涵以及对自己的能力、素质的提升。大学要引导每个学生从提升能力、素质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的实习时间与机会。这也是消除“实习内卷”与焦虑的关键所在。

来源:光明网 熊丙奇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