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近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22年第二期“城乡发展论坛”,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主题,与会者就做好新时代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建言献策。
【资料图】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院长仇焕广:
保障粮食安全,可从四方面思考:一是从供给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如以规模经营来提高生产效率,落实种业振兴行动,解决科研与应用“两张皮”问题,完善农业补贴等。二是从需求方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方面,要调整消费结构,如根据膳食营养指南对消费结构进行调整,优化禽肉和牛羊肉、猪肉的消费比例;另一方面,要减少浪费,促进粮食节约。如果把食物浪费降下来,把食物的消费结构和数量优化调整,我国每年大概可以节约1.5亿吨粮食。三是从国际层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促进农业对外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与投资区域,推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四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保障粮食的生产能力,而不是过度追求短期粮食的产量。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应良:
要基于人民观、历史观、资源观、全球观、系统观看待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问题。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条件,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产能保障,确保粮食供给在量上充足。二要防范新形势下粮食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加强链条治理能力建设,做好粮食进口供给替代的预案,确保粮食供给有足够的韧性。三要应对极端天气的频发、公共事件突发等紧急情况给粮食安全带来的挑战。在突发事件面前,确保粮价稳定、调配顺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
粮食安全也要考虑成本与收益,考虑公共财政效率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用最小的经济支付获得最大的安全冗余。要认清粮食安全的核心,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要推进科学决策,厘清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边界,制定政策时尊重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确定粮食产出合理的增长目标。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正确认知与看待国内各地粮食产销平衡问题,避免行政过度干预下的不合理粮食生产布局现象。要进一步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如在种质资源方面推进国际合作。
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锦华: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资源、消费结构、进出口形势等挑战,保障粮食安全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供需两侧双向发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供给侧方面,要提升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包括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玉米和大豆产量等;需求侧方面,要引导城乡居民合理的粮食消费,重视营养目标、膳食结构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二是推进国际合作与贸易。要妥善处理与粮食出口大国的关系,通过加强对话和磋商,积极解决双边及多边贸易摩擦问题。深化国际粮食合作体系,在参与粮食全球产业链建设中增强话语权。三是制定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以完善的法律提升粮食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的治理能效,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王常伟:
社会转型过程中农地配置得不畅,影响了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进而影响了粮食生产成本效率与粮食安全。在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同时,也要探索推进城镇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退给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着补偿资金压力等困境,现阶段可以进一步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的自愿有偿转让。首先,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支持机制;其次,对同一农户接受转让承包土地的数量以及接受转让后拥有承包土地所占集体土地的比例进行限制,防范土地兼并风险;三是明确通过转让所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土地征收等变动中的权益。
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吴方卫: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是要明确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粮食安全是现代的综合性的概念,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挑战非常严峻,保障粮食安全同时要解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要明确保障粮食安全市场机制或者计划机制的条件,才能做出最有利的政策安排。二是中国的粮食安全要建立在全球视野的基础上,但也要明确国际市场形势变化。这里面有所谓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的问题。短期波动跟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气候变化会对国际粮食生产造成短期影响进而对我国粮食进口形成价格冲击。长期趋势与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比如,随着全球的饥饿问题的缓解,全球人均的粮食消费量会提高;再如,现有的“面包篮子”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可能会减少粮食的生产。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粮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