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红网王姝然(广西大学)

最近,不少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喜欢做一个奇怪的动作:双腿下蹲,手臂前伸,高频率地做“拉锯式”的晃动。也许,你会以为这是一种新型舞蹈,或者是一种体育运动。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社交语言,他们称之为“电摇”。这个并不雅观还不礼貌的手势举动,在孩子们中颇为流行,成为继《孤勇者》后,在小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又一现象级行为。(4月13日《南国早报》)

相比上一个社交语言《孤勇者》,“电摇”更加夸张、魔性。有不少家长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无知无礼的粗俗行为,应当予以严厉制止。他们担心孩子年龄尚小、是非辨别能力差,“电摇”这一不够雅观礼貌的手势可能发展成难以改正的坏毛病,甚至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带偏孩子的成长轨迹。但事实上,家长对于孩子社交语言的雅俗不必过分忧虑,更不必将“电摇”视为洪水猛兽。

其实,相较于一个粗俗的动作,“电摇”更多是一种稚嫩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是这一代小学生的“当下流行”。小学生们通过“电摇”进行社交,构筑起一种大人不会懂的加密通信和无需多言的交流默契,并在此之中获得群体认同感。尽管这一手势动作在家长眼中有些粗俗,进而引发一系列担心和忧虑,但在孩子眼中可能并没那么复杂。同学们都在做,所以就学了,这个动作很有趣,所以就流行起来了,它只一种趣味性的“社交暗号”和阶段性的流行而已。家长眼中的粗俗,可能只是孩子眼中的接地气。家长们担心这一动作的深远影响,然而“电摇”大概率会像《孤勇者》一样,不久后就被新的潮流所取代。

而且,有学过舞蹈的家长表示,这一手势其实是许多舞蹈中都会用到的一个衔接动作。“电摇”在传播流行中虽然被赋予了嘲讽意味,但这一意味也在进一步的传播流行中被一定程度地弱化甚至消解。作为一种社交语言,“电摇”其实无伤大雅,反而可能帮助孩子融入集体,培养社交能力,家长又何必过分忧虑,拘泥于雅俗之争。

但是当然,不拘雅俗并不意味着不分雅俗,“电摇”肢体语言的魔性以及若隐若现的嘲讽意味,的确使得这一社交语言需要正确引导。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电摇”作为社交语言虽无伤大雅,但不分场合、不讲礼仪的使用却不可取。小学生间“电摇”流行,更多的是一种从众,孩子们并未深究行为含义。家长和老师们应该以尊重、包容的心态主动与孩子交流,引导他们思考这一手势动作背后的含义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孩子在追随潮流的同时保持一份理性独立的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些动作?这些动作是否符合社交礼仪?在哪些场合可以做,哪些场合不可以做?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在孩子思考过这些问题后,家长大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如此方能帮助孩子在自由包容的同时做到心中有戒、言之有尺、行之有度。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