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如今,职场犹如一片荒蛮的丛林,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近日,“加班”这个话题冲上了各大社交媒体头条热搜,而“一女子下班回复工作消息获赔加班费,法院:赔偿3万元!”这一消息更是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

在这片充斥着“竞争意识”的丛林中,加班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似乎悄然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特别是在企业生产、销售等现代职场中,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越发模糊,“工作之外”的私人时间与空间被极大压缩,深陷其中的“打工人”身心俱疲者不在少数,手机成了自己与工作的纽带,戳中了不少人的心酸,似乎在提醒打工人,这场激烈残酷的职场角逐,被迫发出“天下苦加班久矣”的无奈呐喊,让打工人疲惫不堪。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发布的《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中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表示自身处于“灵活机动加班”机制中,当被问到是否会在下班后秒回工作相关的信息时,只有15.3%的人明确表示拒绝。此外,在很多公司管理者眼中,看个微信、回个消息似乎是相当“顺手”“随意”的事,算不上正经加班。更有甚者,员工反馈稍不及时,还会被扣上“态度不正”“没事业心”的帽子。一来二去,手机上的“隐形加班”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此维权者更少之又少。

公众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觉得女员工行为很英勇,敢于维护权益,有人则认为她过于计较,认为无偿加班理所应当。而在我看来,这个案例给予了职场人士一个很好的提示,即遭遇加班或其他不公正待遇时,应该注意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权。女员工在这种争相工作、无视权益的“加班潮流”中,选择勇敢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益,收集了相关证据,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最终获得了应有的加班费用。

以更大视野看,面对“隐形加班”,规矩不能“隐形”。不可否认,加班确实给员工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加班费是一项合法的劳动报酬,是应得的权益而不是赠予,公司应该依法支付给员工,反之员工则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追讨自己的权益。诚然,职场上难免有紧急情况、临时安排无法避免,但越是这种情况,公司越要考虑如何支付合理报酬,而非张口“弹性工作”、闭口“捎带手的事”,变着法子将“隐形加班”常态化。因此,公司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支付应有的劳动报酬,只有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和维护,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此外,社会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政策引导等途径,让公众更加关注劳动者的权益,提高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关爱,因为加班费,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种尊重和关爱。只有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劳动环境,才能让每个劳动者提供实现事业梦想的舞台。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