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红网张茂星(华南理工大学)

4月9日,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了《青海民族大学2023年民族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拟录取结果公示》。根据公示的信息,该校党委副书记阿进录以总成绩第一录取为本校的民族学博士。这则公示很快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4月12日,工作人员回应称“阿进录只是普通考生,其拟录取资格已通过审查”;4月13日,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公告,宣布阿进录不符合录取条件,取消其拟录取博士研究生资格。

突如其来的反转让这起事件再次登上热搜,校方前后不一的态度令人不禁产生质疑:资格审查小组的工作是否太过儿戏?

回顾整个事件,可以说校方的处理进程完全是由舆论的压力在推动,尽管校方的反馈很迅速,很快就以“年龄超过45岁,不符合录取条件”为由取消了该考生的录取资格,但这样的处理方式似乎并不能得到广大网友的认可,反而让事件的热度上涨,并由此引发更大的争议:年龄究竟能不能作为学历提升的限制条件?

笔者认为,不管是“资格审查是否儿戏”,还是“年龄限制是否合理”,这起事件本质上反映的是广大考生对考研公平性的呼吁。

如果阿进录只是一位普通的考生,没有本校党委副书记这一特殊身份,仅是因年龄限制被取消录取,估计社会舆论会站在他这边,与他产生高度的共情,也会对这种制度的合理性进行剖析与讨论。但在“本校”“党委副书记”“总分第一”等多重光环的加持下,我们很难不对其中是否存在某种利益输送产生质疑。而事后学校的处理方式,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息事宁人,如果这位党委副书记年龄也符合要求,其他条件没有问题,凭自己的实力拿到了总分第一,而校方迫于舆论的压力,将其拟录取资格取消,那也有失公允。

在学历贬值和就业内卷的今天,学历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前途命运,这就要求考研过程必须保证公平公正。从先前的“凌晨四点要求半小时内确认录取”到现在的“党委副书记总分第一”,暴露了考研过程中所缺失的公平,损害了考生的切身利益。

以年龄限制作为取消拟录取资格的做法本身也存在问题,年龄限制在社会上历来受到人们的诟病,无论是企业招聘,还是公务员招考,都存在年龄限制的问题,若是学历提升也设此限制,无疑会加剧社会上的焦虑,既缺乏人情味,也难以真正达到人才选拔的效果,有失公允。

我们呼吁考研需要更多的公平,不仅仅在于全过程的公平公正透明,还在于让每位考生都有平等的机会,不为其他非能力因素所限,拥有不被设限的人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