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消费者充电需求猛增的当下,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已然成为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株洲的公用充电站建设现状如何?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难点和痛点?如何蹚出独具株洲特色的良性发展之路?即日起,本报推出《株洲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调查报告》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策划/执行: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滔通讯员/宋爽
(相关资料图)
每一轮风口,都将掀起一股热潮。
随着续航里程关键技术突破,最近半年来,电动汽车“一车难求”成为现实。
与之配套的充电桩市场,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之一。
发展迅猛,布局失衡,盈利困难,这是当下株洲充电桩市场的基本现状。
市民正在公共充电站为爱车充电。记者 徐滔 摄
建设“适度超前”
得益于制造名城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车”“北汽”生产的电动汽车已成为株洲名片之一,株洲电动汽车以及充电桩建设,一开始就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第一线”。
作为株洲充电桩建设的“龙头”——株洲高新电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高新电业集团),从2019年底入局,至今投入7000多万元,建成覆盖城乡90多个充电站。
“株洲每个县(市)区均布了点,基本建成了城市主城区、城乡旅游区、中心城镇密集区的公共充电网络。”该公司新动力分公司充电业务负责人邓云飞介绍,2014年至2019年,株洲电动汽车充电市场萌芽,但因续航里程焦虑,市场“门前冷落鞍马稀”,只有“公交”和“庞大贝宁”两家支撑,“市区少量布局,除攸县外,其他县(市)一个公用充电站都没有”。
2020年至2022年,随着中央、省、市政策一再发力,加之续航里程技术瓶颈突破,电动汽车驶入发展快车道,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的涌入,充电桩建设迎来“暴发”,“满园春色关不住”。
据官方数据,目前,我市上牌的纯电动汽车已达2.3万余辆。充电桩也在快速增长。截至3月31日,我市已建成公共充电桩共计1950个,居民自用充电桩7176个,基本覆盖主城区、中心城镇、主要景区和高速路网和省市干道。
按照1根充电桩可以满足15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来测算,我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适度超前”。
陷入盈利难困境
受制于人口、经济、公共停车场数量等因素,株洲充电桩布局并不均衡:中心城区“热”,沿线乡镇“冷”。
如果说“布局失衡”是“市场驱动”所致,那么“盈利困难”就是当下株洲公共充电桩市场另一普遍现状。
从建设成本来看,建成5个充电桩规模的充电站,至少需投资100万元。由于充电站盈利手段单一,主要来源于“电价差、服务费”——每度电总利润0.4元左右,1个充电站年度用电总量约40万度,1个投资100万元的充电站,理想状态下需要6年时间才能回本。如果算上人工、折旧,回本更是遥遥无期。
株洲特来电充电网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市建有充电站5个。该公司总经理陈文苦笑,“很多人以为很赚钱,一窝蜂涌入进来,我们100万元的投入,10多元一次的赚。”
作为国网株洲供电公司主办的集体企业,高新电业集团基本承担了株洲充电站建设的国企公益责任。邓云飞坦言,做好了“20年回本的打算”。
据国网株洲供电公司统计,国网充电桩在株洲地区的平均功率利用率为7.44%。据测算,充电桩功率利用率超过10%时或许才有盈利空间,但当前我市远远未达到要求,运营商普遍面临投入大、收益低、负担重的问题。
陷入“盈利困扰”的关键原因,还是电动汽车数量太少。
而反观长沙,基于其庞大的电动汽车基数,有的充电站“半年就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