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3.1个百分点,至50.1%,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12.8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非制造业景气水平触底回升。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无论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说明经济正在回暖,供需两旺促良性循环,这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

制造业供需回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月份,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制造业PMI升至50.1%,重返扩张区间,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8个高于上月,制造业景气水平较快回升。

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分析,制造业的供需两端同步改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8%和50.9%,高于上月5.2和7.0个百分点,制造业产需景气水平明显回暖,但受春节假日因素影响,生产改善力度小于市场需求。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医药、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9个行业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其中医药制造业产需增长明显,两个指数均升至65.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从企业和行业分类看,各规模企业PMI均有回升。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3%、48.6%和47.2%,高于上月4.0、2.2和2.5个百分点,各规模企业景气水平均有所回升。重点行业PMI不同程度上升。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和高耗能行业PMI分别为52.5%、50.7%、50.9%和48.6%,高于上月5.1、4.7、4.0和1.2个百分点,景气水平不同程度改善。

企业信心明显增强。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高于上月3.7个百分点,升至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发展预期向好。从行业看,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至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企业对行业发展信心增强。

从另一个角度看,劳动力供给也在稳步提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大、中、小型企业中反映劳动力供应不足的比重均低于11%,较上月明显下降,员工短缺制约生产的情况有所缓解。

为进一步促进就业、保障用工,由人社部等11部门联合部署的“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正在全国开展,并将持续到3月末,将集中为农村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以及用人单位进行就业帮扶。

各类招聘服务已全面发力,各地也出台多项政策促就业。针对农民工群体,江西省鹰潭市建成了“农民工地图”和50万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实现由“人找岗位”向“岗位找人”转变;重庆市借助“就业数字大脑”,对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智能匹配推送就业岗位,依托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便民服务圈,广泛开展招聘活动。

接下来各地还将高频次举办分行业、分领域的专场招聘活动,持续推出线上直播带岗、云上面试等,预计一季度春风行动专项活动期间,将为劳动者提供3000万个就业岗位。

服务业供需两旺

消费市场的各类数据从多个角度说明消费回暖正当时。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国家电影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为67.58亿元,同比增长11.89%,取得同档期影史第二的好成绩。

据“国家邮政局”微信公众号消息,春节假期(1月21~27日)期间,快递包裹揽收量约4.1亿件,与去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5.1%,约为2019年同期的2倍。2023年1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265,与去年农历同期相比提升1.5%。其中发展规模指数、发展能力指数和发展趋势指数分别为290.2、202.4和103.6,分别同比提升19.4%、0.9%和27.7%,服务质量指数为356.4。2023年快递市场实现良好开局,节日运行平稳有序。

各地政策的支持也功不可没。近日,多个省份以召开会议或发布行动方案等形式部署工作,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下转2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