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专家谈】

编者按:我国以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育了世界近1/5 的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如何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国民营养健康水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树立大食物观,正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有助于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本期“大食物观专家谈”邀请到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肉牛产业监测预警专家组首席专家王明利,就畜牧业如何践行和发展“大食物观”进行解读。


(资料图)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肉牛产业监测预警专家组首席专家王明利

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安全肉蛋奶的需求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肉5541万吨,自给率97%;牛肉718万吨,自给率73%;羊肉525万吨,自给率94%;禽肉2443万吨,自给率97%;禽蛋3456万吨,自给率100%;牛奶3932万吨,自给率67%。总体能满足需求,牛肉、牛奶等个别品种对外依存度较高。

王明利表示,在畜牧业领域践行大食物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转变传统的种养殖理念。首先把传统的粮食安全观念转变为大食物安全观;其次加强对种草理念的认识,种草比种粮更难,需要的技术和技术的配套性更强。养殖也要从传统的有啥喂啥,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向健康养殖的理念,根据牲畜的自然生产习性和生理需求等方面来养殖,保障畜产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安全性提升。

二是及时调整种养结构。粮食安全的本质是饲料粮的安全,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居民对优质肉蛋奶的需求以及不同肉的种类的需求,及时调整养殖结构,再进一步根据养殖业的结构来调整饲料粮和饲草的结构。

要将“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为“粮-经-饲-草”四元结构。饲料和饲草为什么一定要分开?因为它们在种植制度、收获方式、利用方式、储存条件、产品功能,五大方面都有很大区别,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把饲草和饲料还是混到一起,那就是一种粗放的管理。要想实现畜牧业的精准科学管理,就需要把饲草和饲料分开,分别决策。由此,保障优质安全畜产品以及不同种类畜产品的充分供应。

三是发展符合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的规模结构。一定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来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不能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单体大规模养殖,要努力实现种养结合和农牧循环。国内外实践都有力地证明,实施种养结合,是养殖业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农牧良性循环的一条有效路径。

四是全面提升疫病防控能力。要从物质投入与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夯实和稳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对国外已发生动物疫病的研究储备和相应防治技术的普及。

审核专家:王明利(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监制:战 钊

策划:宋雅娟

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

鸣谢: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