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科普时报讯(记者吴桐)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群居哺乳动物可能普遍比独居哺乳动物活得更长。此项科研成果为阐明群居生活与寿命背后机制的进一步实验和跟踪研究奠定基础。

这项研究结果是在对近1000种哺乳动物,包括川金丝猴、裸鼹鼠、弓头鲸、菊头蝠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这或许让我们进一步理解这些物种在社会结构和寿命方面的演化。

哺乳动物的社会结构形式多样,包括独居、成对生活以及各种群居生活,从鼩鼱2年到弓头鲸200多年,它们的寿命最大相差了100倍。

此前在对豚尾狒狒等个别物种研究后发现,社交联系强的个体比社交联系弱的个体活得更久。研究发现,群居能减少被捕食与饥饿的风险,这有助于增加哺乳动物的寿命,然而对不同物种的比较分析较为有限。这项最新研究阐明的哺乳动物独居与寿命之间演化关系的分子机制,对于我们理解哺乳动物的演化非常重要。

论文作者和同事分析了974种哺乳动物,比较了独居、成对、群居生活三类社会结构与寿命的关系。群居物种包括亚洲和非洲象、环尾狐猴、山斑马、菊头蝠,独居物种包括儒艮、土豚、东美花鼠。他们发现,群居物种普遍比独居物种寿命更长,这支持了社会结构与寿命之间存在协同演化的论点。独居动物北方短尾鼩和群居动物大菊头蝠体重相近,但最长寿命分别为2年和30年左右。作者还对94种哺乳动物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即一类遗传学分析,并鉴定出与社会结构和寿命普遍相关的31种基因、激素和免疫相关通路。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