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据新华社电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被称为“爱情激素”的催产素是配对和哺育后代等行为的关键,但对草原田鼠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对此提出疑问。

这项研究发现,缺乏功能正常的催产素受体的人工培育田鼠仍然能够结成紧密的伴侣关系、生育后代以及哺乳,而这些行为以前据认为都有赖于这种激素。

草原田鼠是极少数终生不换伴侣的哺乳动物之一,经常被用来研究动物的配对等社会行为。在过去的研究中,服用抑制催产素药物的田鼠不再配对,母鼠也不分泌用于喂养幼鼠的乳汁。

研究人员培育出体内没有功能正常的催产素受体的转基因草原田鼠,然后观察这些变异雄鼠和雌鼠的行为方式。令他们震惊的是,这些变异田鼠似乎能和非转基因伙伴顺利配对;而且,与那些由药物驱动的研究中的田鼠不同,变异母鼠仍能生育幼崽并哺乳。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助理教授马诺利说,研究结果表明,催产素不是配对或哺乳等行为主要或唯一的推动因素。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差别。一些与普通雌鼠配对的变异雄鼠并没有像通常预期的那样对闯入的雌鼠表现出攻击性。

日前发表在美国《神经元》月刊上的这篇论文解释说,尽管发生变异的雌鼠生育并哺育了幼鼠,但有些雌鼠每窝的产崽量少于同类,活到断奶的幼崽数量也较少。变异雌鼠生育的幼崽体重往往也较轻。这表明这些雌鼠的哺乳能力也不如普通雌鼠。

从整体上看,围绕催产素如何影响几种重要行为,这项研究有不同的发现。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沙阿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培育出来的没有催产素受体的动物形成了“其他补偿性途径”,帮助它们配对并哺乳。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