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模式如何“好用爱用”(百姓关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11月3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青少年模式”使用率低等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报告显示,有91.6%的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此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不到五成,其中有四成家长认为效果不够明显。
青少年模式2019年以来在各大视频、游戏、直播、社交等平台试点并推广。不少读者表示,这一做法能够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但具体功能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有家长表示,部分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拦”不住孩子接触网上各类信息。“青少年模式开关密码一般只有4位,密码输错次数也没有限制。对于熟悉数码产品的孩子来说,结合家长习惯破解密码不是什么难事。”北京市读者赵女士表示,自己的密码更换了很多次,但都被上小学的儿子破解,后来“干脆就不设置了”。
江苏淮安市洪泽区读者李女士则认为,平常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到了规定时间收走手机,比青少年模式实用。而对于如何避免小孩上网时接触不良信息,李女士表示:“就算开了青少年模式,孩子也会通过其他渠道接触,家长不可能时刻监督孩子在看什么。”
是否真如一些家长所认为的,管理好青少年上网时间就可以?报告显示,38.3%的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此外,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等行为造成经济损失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有的含有诱导消费、导致沉迷等内容。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分辨能力有限,普通浏览模式存在危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隐患。”有业内专家表示,青少年模式不仅能够管理上网时间,还能屏蔽不适合青少年使用的功能与内容,从根源上避免青少年遭遇不良信息,“因此,开启青少年模式很有必要”。
关于不使用青少年模式的原因,除了有些家长认为“没必要”,还有一部分家长是“拗不过”。“有试着用过,但孩子很不喜欢,会一直缠着我给她关掉。”湖南长沙市读者许女士表示,“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只能看一些幼儿节目,并不适合上小学的女儿。”
对此,不少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不但要“能用管用”,还要“好用爱用”。记者测评发现,部分平台在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内容池贫乏且相对单一,没有年龄分类功能。青少年年龄跨度大,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信息需求有很大区别,平台需要为未成年人分龄推荐内容,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记者了解到,几个主要短视频平台的相关功能与内容池正在逐渐完善,在青少年模式下可以选择不同年龄,从动画片到生活科普,从手工制作到语言学习,不同年龄段推荐的内容层次清晰,内容丰富。业内人士表示:“算法推荐技术能够帮助进行分龄推荐内容,但要想青少年模式变得‘吸引人’,还需要更多优质创作者加入青少年内容的生产,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有趣的内容。”
近年来,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确,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的管理,严格限定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时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江苏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周进萍表示,除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平台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自我监管,规范使用算法进行青少年内容的制定。另一方面,还应避免矫枉过正,过度或“一刀切”地调整内容非但不能起到教育引导的效果,反而会让青少年失去兴趣,应提升青少年模式的体验质量,提高未成年人和家长使用满意度,使其更好发挥保护未成年人的作用。
(张健参与采写,记者 黄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