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智行中国”系列论坛第二期在线举办。论坛以“大手牵小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下的智能教育新机遇”为主题,汇聚院士、人工智能领军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高校学者、知名中学校长,共同围绕教育科学、教育手段、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讨论,开创智能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机遇,超过50万人次观众在线观看了本次论坛。
论坛上,由中国科协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支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大学吴飞教授编写的《走进人工智能》科普通识读物新书正式发布。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大学MOOC主管、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教育部在线教育国际平台与课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韩筠表示,《走进人工智能》响应了国家“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号召,是一本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优秀科普图书重点,让读者能够充分了解人工智能兼具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点,书籍中所引出的算法向善、人机共存等深层次问题,将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资料图)
吴飞教授对《走进人工智能》新书出版进行了分享,从其编写的大学本科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高中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主持的国家一流线上课程《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以及正在负责的教育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101计划)《人工智能引论》课程出发,介绍了以知识点为中心撰写人工智能科普书籍的背景、书籍定位以及在推进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普及、内容传播,提高青少年人工智能学习兴趣与科学素养方面的工作进展。
“知其意,悟其理,守其则,践其行”,吴飞教授介绍,《走进人工智能》是一本定位面向非专业人士、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人工智能科普读物,作者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在讲述通识硬核知识的同时,将人文历史和人物故事融入其中,从人工智能历史发展脉络、技术手段形态、学科交叉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及其交叉讲授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
吴飞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历史是由一个个小细节构成的,事中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芥子,大千一苇。在讲述人工智能发展历史过程中,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学者人物和故事情节汇聚在一起,可引导读者身临其境走进人工智能发展历史画卷,感受别样情怀,激发浓厚兴趣。
《走进人工智能》通过将硬核知识、技术方法与人文历史、人物故事有机融合,理顺人工智能纵向发展脉络与横向科学轮廓,厘清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方法,看懂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叉碰撞所引发的社会生活变化,从“成天下之才”的角度给青少年读者提供学习建议,树立其科学理想,端正其科学态度,培养其科学思维。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院士在为《走进人工智能》的推荐语中提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熏陶青少年朋友对人工智能的爱好,为人工智能的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人工智能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启航,如今已成为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抓手,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工作方式和科技趋向,对人类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新一代青少年看待世界和与世界交往的方式。
吴飞教授认为科学研究可以让知识一直保持在前沿状态,而科学普及则以更丰富的知识传播手段让更多人分享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累积知识,如何让更多将青少年了解、学习、热爱和使用人工智能这门研究如何模拟、延伸和拓展人或其他生命体之“智能”的技术科学,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新课题。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吴飞教授看来,以科普的形式,鼓励更多青少年迈向人工智能智能科学探索之路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走进人工智能》不仅真实地呈现一门前沿科学的发展起伏,也以此引导青少年理性看待成败得失,辩证认识人生顺境和逆境的关系。他希望《走进人工智能》科普书籍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激起青少年们学习人工智能的兴趣、了解人工智能的知识、乐于掌握人工智能的技能、形成人工智能伦理品行,实现更有效、更广泛的人工智能知识传播与科学教育。
此前,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吴飞教授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了新书同名原创人工智能前沿科普有声通识数字栏目——《走进人工智能》,目前该节目收听人次已超13.8万次。《走进人工智能》科普书籍在此有声通识数字栏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丰富了人工智能博大恢弘、精彩分呈的内容知识体系与框架结构,形成了这本18万字的一部优秀、专业的科普大作。(柯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