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小时比赛时间里,选手需要完成3大项目共计20种类型超百个面包及糕点的现场制作,包括西点、挞类、恰巴塔面包、特制面包,作品不仅要口感美味,外形美观,还要体现本国文化。这是2023国际烘焙杯—城市面包总决赛上,王真娣和搭档徐伟男需要完成的任务。大赛于1月21日至25日在意大利烘焙展Sigep展会上举行,有包括中国队在内的9支来自全球各地的烘焙代表队参赛。经过3天的角逐,中国队获得大赛季军,并获得最佳艺术面包作品特别奖、最佳恰巴塔作品特别奖两个单项奖。
王真娣(左一)和她的参赛作品 受访者供图
与世界同行交流面包文化
(资料图片)
国际烘焙杯一直被业内誉为面包届的“奥林匹克”。赛事为团队赛,每支国家队由1名教练和2名选手组成,要求选手必须现场完成制作所有作品,时长8小时和一小时清洁卫生,超时20分钟强制终止比赛,不整洁将扣分。
中国代表队的选手王真娣来自东莞市技师学院,徐伟男来自江西。“本次赛事较遗憾的是,由于签证原因出发时间比较晚,到达意大利后我们只有两天时间准备,导致现场出现不少小状况。”王真娣说,意大利的烤箱和原料与国内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虽然她们在赛前花很多时间做了相关功课,但由于对设备不熟练,在比赛中浪费了一些时间,加上对原料的特性不够了解,打出来的面团偏湿,做出来的面包外形和口感有一些瑕疵。
国际赛事的精彩,不仅在于高手间的较量,也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带来的面包文化。比赛中,中国代表队在产品的设计造型上做了很多创新,在馅料的食材中运用了很多中国本土元素和食材,比如桂花、地瓜、淮山、莲子、黑枸杞等。最意外的是,中国代表队能够从意大利队手里把“最佳恰巴塔作品特别奖”抢过来。众所周知,恰巴塔是意大利的传统面包,像法棍一样,被称为国宝面包一点也不过分。“我们在比赛中所制作的恰巴塔,是不添加橄榄油的,更加注重恰巴塔的麦香味、酵香味,以及通过发酵所带来的皮薄、整体轻盈感,获得了评委的极高评价。”王真娣说。
在比赛中提升个人烘焙水平
“我比较喜欢吃甜点,平时也喜欢做饭。”2015年,高中毕业的王真娣选择到东莞市技师学院学习中西式面点,当看到面包在不同配方的调合发酵下,变成一个个“艺术品”时,她确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成为一名“面包工匠”。
如何做出有颜值、有口感的面包,这一点非常考验选手的功力。王真娣每天花费10多个小时训练,根据技术文件的要求反复练习,训练的内容也不仅限于烘焙,还得将烘焙甜品化,将拉糖、翻糖、巧克力、甜品的工艺、手法,以及设计思路都融汇于烘焙之中。
每一个面包师傅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王真娣通过参加比赛学习别人的方式,再调整到合适自己的方式。2017年10月,她参加学校举办的第一届在校生创意面包大赛决赛获得“银奖”。2019年5月参加世界面包大使(中国)青年精英赛决赛获得“冠军”和“最佳艺术面包奖”。
“参加比赛就是给自己一个挑战,从准备设计产品的外观、配方和口感,到温度、时间的控制,需要一次次的练习修改、积累经验。”王真娣说,从业多年,她逐渐悟出做面包就是做最终能吃的东西,味道至关重要。
如今, 王真娣已留校当老师,每天完成学校的工作后,也会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增进自己的技能,她希望站上更高的舞台,获得更大的成就。
(据南方工报消息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