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葛昌明

连日来,“男孩被逼吃粪便”,这一击穿文明社会底线事件引发了社会高度关切。在舆论的追问之下,7月6日,山西介休市委市政府工作专班发布关于未成年人欺凌事件的通报。

相比较7月1日发布的通报,该通报有了“最新进展”,一定程度上有所“公开”和“透明”。总览两份通报,让人难以释怀的是:7月6日发布的该份最新通报,只不过是7月1日的所发通报的“内部版”。到底有什么缘由让地方部门,把本应该通报、能通报的内容缩水,反引起公众更多的质疑和不满。

“男孩被逼吃粪便”令全网愤怒,当地有关部门理应从调查到发布通报要认真对待。该通报的要通报,能通报要通报。保护未成年人并不等于保护未成年霸凌者,面对性质如此恶劣的欺凌事件,不可用语焉不详的“未成年人”来消弭公众的疑虑。

“男孩被逼吃粪便”折射出文明社会的丑陋,也暴露出地方治理管理的污点,在引爆舆论之后,给地方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但这些都不应成为相关方面进一步“捂盖子”的理由。“男孩被逼吃粪便”如何发生,为何发生,怎样处理,处理的结果如何,等等,都是急需要告知公众的。只有如此,公众对“男孩被逼吃粪便”的“真相”才不会有更多脑补的空间。

将真实发生的事情告诉公众,将事件处理的过程进行如实通报,方能抚平公众的疑虑和质疑。于此,在热点事件上相关方面与公众才能错不了步调,乱不了拍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管是之前的“小梅花”事件,还是近期的“高铁掌掴”“指鼠为鸭”事件,就当地有关方面发布的第一份通报来看,远远没有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相关方面的首份通报的确惜墨如金。百十来字的通报官腔十足,气势霸道。看似卖力,实则弯弯绕绕打太极,不仅没有消弭公众的疑虑,反而引发了更大舆情,进而影响了自身的公信力。

具体到“男孩被逼吃粪便”事件,首份通报里其实应该将具体的人、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以及事件处理过程及结果等都要交代清楚。事实上,事件通报的核心要义和精髓即如此,阐明事实、厘清是非、引导舆论、安抚人心。而删繁就简、含混不清的通报,不仅无助于相关方面与公众的沟通,还留给公众无限的遐想,引发次生舆论。

显然,面对“男孩被逼吃粪便”事件,相关方面第一时间在处理舆情时,思想还很保守、手段还很落后。电子化时代,不要怕浪费纸张。而不敢写、怕写,遮遮掩掩不是其应有的态度。公开、透明、详尽,应当是事件通报的标配,我们期待这一通报高度的诞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推荐内容